• 2024年03月28日 星期四
  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三伏天是哪三伏 什么时候是三伏天气

更新时间:2024-03-28 20:29:45

三伏天是哪三伏


  三伏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


  夏天有一段极为严酷的时间,我们将这段时间称之为三伏天气,三伏天气分为三段,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三伏天气层层叠进,每进一伏天气就会相应的提高,到中伏的时候,气温会到达顶峰。


  什么时候是三伏天气


  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立秋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谓的“伏天儿”,就是指农历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


  可以这样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气太热了,宜伏不宜动。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“伏”,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。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,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。


  初伏,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,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。百姓常说:热在三伏,冷在三九。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、湿度最大的季节,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,中伏有的年份10天,有的年份20天。


  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,伏期结束称出伏。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,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,中伏为20天,7月29日交伏,中伏为10天。


  一伏天是什么时候


  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历书计算,简单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循环使用。


  入伏时间怎么计算


  在我国使用的农历历法中,有一种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“天干”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10个字和“地支”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12个字相配组合成60组,用以编排年、月、日、时的顺序,周而复始,重复使用。


  根据“干支纪日法”的规定,三伏天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有5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


  三伏天哪个伏最热


  一般情况下,“中伏”的气温最高,也是最热的。


  夏至日,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是夏天的开始,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。但是大地积累热量是滞后的。


  就像一天中最高温度并不是中午12点,而是过后的14点,而温度最低是也不是半夜12点,而是凌晨4点。


  夏至过后,白天逐渐变长,夜晚变短。每天白天吸收的热量比夜晚散发的多,这样地面的温度一天比一天高,积累到了中伏,到达了高峰期,也就是到了最热的时候。


  中伏过后,白天与夜晚的时长又发生变化,就没有中伏热了。凡事都有一个发生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尾的过程,三伏也不例外。


  俗话说,“冬练三九,夏养三伏”,三伏天确实要注意下保护自己,三伏中的伏为潜伏,宜静不宜动。


标签: 三伏天